Transformer在端到端自动驾驶架构中是何定位?

[首发于智驾最前沿微信公众号]随着自动驾驶系统从模块化走向端到端,端到端定位Transformer正逐渐被引入到端到端架构中,自动中何试图解决传统模型在复杂语义理解、驾驶架构全局路径推理以及行为预测上的端到端定位局限。但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自动中何Transformer在端到端架构中的驾驶架构作用既非全能主脑,也并非简单插件,端到端定位它更像是自动中何“认知大脑”的角色,在端到端系统中承担高阶决策与抽象建模的驾驶架构任务,而具体的端到端定位感知、控制、自动中何接口层仍需要传统深度学习模型支撑。驾驶架构这种多层次分工,端到端定位是自动中何现阶段端到端架构得以落地的现实路径。
传统端到端架构追求的驾驶架构是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建模,即通过一个大模型输入传感器原始数据(如图像、点云、雷达),直接输出转向角、加速度、刹车指令等操作值。在这个过程中,模型在内部完成了目标识别、语义理解、路径预测等任务,但由于中间过程不可分割,因此也失去了可解释性与调试能力。这在学术实验中尚可接受,但在需要极高安全保障的商用场景中存在巨大风险。Transformer试图通过其在序列建模和上下文理解上的强大能力,提升端到端模型的抽象表达能力,并通过“注意力机制”模拟决策过程的透明性。
目前,典型的Transformer架构已被用于构建“感知-规划-控制统一建模”的方案。如Waymo和小马智行正在研发的多模态大模型(MultimodalLargeModels,MLLMs),将来自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数据融合输入,并结合地图语义、交通规则、历史轨迹等信息,交由Transformer构建多层次时空表征。这种表征并非直接输出控制命令,而是形成一个“世界模型”——即系统对当前交通状态的主观理解。随后,该模型再将理解结果交由行为规划子模块去执行,使得端到端过程具有一定结构化逻辑,从而兼顾可解释性与泛化能力。
Transformer在此过程中承担了以下几个关键角色,首先,它作为感知与推理的中间桥梁,将多模态信息统一编码后,建立不同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前方车辆正在减速、右侧有行人接近斑马线、红绿灯为黄色,这一系列事件并非孤立,而是需要模型结合上下文统一判断其潜在交互模式。传统深度学习模型常以图像特征为主导,缺乏事件间的时间序列建模能力,而Transformer则可通过自注意力机制理解其潜在逻辑与权重。
其次,在行为预测与交互建模方面,Transformer的优势更加明显。当前大多数自动驾驶车辆仍面临“交互不清晰”的问题,即无法准确预测其他交通参与者的未来行为。在密集城市交通中,行人与非机动车的行为极具不确定性,传统模块化方法常常分工割裂,难以统一评估这些交互背后的潜在意图。而Transformer可将多方信息整合为统一的时序表示,并通过预训练或迁移学习,推断出最合理的策略响应。这种“策略编排能力”正是大模型在端到端架构中所具备的关键竞争力。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Transformer模型在端到端架构中的部署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实时性。自动驾驶决策周期通常控制在50~100毫秒以内,而当前参数级别在数十亿的LLM模型,其推理时间远超这一窗口,哪怕在专用加速芯片上也难以满足高频循环执行的需要。为此,有方案正在尝试构建“轻量化Transformer”或剪枝后的中型模型,用于车端执行,同时将大型模型部署在云端,用于训练、场景生成和后处理分析。
其次是数据来源与分布一致性问题。端到端架构中,训练数据的分布对最终模型稳定性至关重要。Transformer需要大规模多样化的训练语料,但当前自动驾驶行业的数据集大多来自“长尾场景稀缺”的真实道路采集,难以支持Transformer在各种极端场景中的泛化学习。因此,越来越多采用仿真平台生成“近物理级真实场景”,通过虚拟交通参与者的动态交互来拓展模型的训练维度。英伟达的Omniverse与小马智行的Cosmos就是典型代表,它们利用物理引擎+世界建模的方式,赋能Transformer实现更完整的场景理解与迁移学习。
可解释性问题仍是另一个待解命题。尽管Transformer的注意力权重图可以部分展示模型的“关注焦点”,但其内部推理路径、权重更新机制依旧缺乏明确可控的数学表达式。这意味着当模型在特定场景下做出错误决策时,我们难以准确还原其出错节点。这对负责安全评估的工程师或监管机构来说是巨大障碍。因此,现阶段很多自动驾驶方案并不完全放弃中间模块,而是采取“端到端+模块化结合”的策略,既保留可追溯路径,也提升建模能力。
在实际部署时,Transformer常被用于“策略融合层”或“全局语义层”。在系统完成环境感知之后,Transformer可用来处理如“当前进入学校区域需减速”、“根据红绿灯逻辑调整等待时间”等上下文规则。这种基于语义的规则推理与路径重组,正是传统神经网络难以处理的抽象逻辑任务,也是Transformer最为擅长的部分。从长远来看,这种认知能力的引入或将推动自动驾驶从“感知驱动”向“意图驱动”转型,让车辆不仅看到周围发生了什么,还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从而更好地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还有一些技术方案正在探索更为极致的端到端方式,如将Transformer作为唯一的大模型,从传感器输入到控制输出全部涵盖。特斯拉的FSDBeta系统便试图走这条路径,尝试用Transformer编排整个感知-决策流程,规避中间人工规则的干预。然而,目前该方案仍面临大量质疑。其在面对突发情况时缺乏故障冗余;系统行为的不可解释性也令监管机构难以接受。因此,哪怕在特斯拉公布的Robotaxi项目中,仍需配备人工监控机制以确保安全兜底。这充分说明,在安全为前提的自动驾驶场景中,Transformer在端到端中的应用尚处于“受限”阶段。
综上,Transformer在端到端自动驾驶架构中的角色定位,绝不是“替代一切”的通用工具,也不是某些理想主义者期待的“万能大脑”。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用于抽象建模、高阶推理、语义决策与交互理解的智能补丁。它填补了传统深度学习难以处理的认知空白,为系统带来了更强的泛化能力与策略灵活性。它并不取代感知、控制等需要硬实时与高稳定性的基础模块,而是通过融合架构提升整个系统的智能密度。在未来的系统演进中,Transformer将可能更多地参与“认知层”设计,成为辅助驾驶系统的“推理引擎”,但真正掌握方向盘的,仍然是深度学习与工程控制的“执行大脑”。
相关文章
- 发布者:蒙蒙 浏览量:8091发布时间:2022/4/20 11:56:37 现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包装饮用水的质量追求也提高,消费观念的升级也带动了包装饮用水2025-08-27
- 发布者:冬冬 浏览量:3686发布时间:2023/10/30 15:08:08 风云四起的苏打水市场,从来不缺少竞争者。各式各样的苏打水已成为超市货架上的“常客”,面对越来越2025-08-27
- 农业路高架跨铁路施工 今年底将全线通车发布时间:2018-03-26 15:22 来源:豫都网 我要投稿[摘要]农业路高架跨铁路施工新进展:国内最宽斜交顶推梁安装到位 万吨级箱梁成功跨越京广铁路 今年2025-08-27
- 9日早报:沃神或从雅虎跳槽ESPN 特纳掌骨骨折发布时间:2019-02-23 11:35 来源:豫都网 我要投稿[摘要]北京时间2017年2月9日,NBA常规赛继续进行。精彩的比赛之外,联盟还有不少2025-08-27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逍遥散“异病同治”抑郁症、乳腺增生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一)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析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乳腺增生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为中药“异病同治”科学内涵的诠释提供理论依据。利用中药数据库traditio2025-08-27-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随着AI智能眼镜的升温,AI智能眼镜成为WAIC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火爆的展区之一。电子发烧友网关注到XREAL、Rokid等AR圈的明星企业亮相现场,XREAL2025-08-27
最新评论